
柳公权最为经典的名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的著名书论命题当属“人正笔正”,学书者几乎无人不晓;“颜筋柳骨”之评语,也广为人知。
相关名言解析:
1.“心正笔正”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明白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联。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因此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能够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能够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联联通起来,不仅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度人经>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 ……此处隐藏2425个字……准者,一“雅”一“俗”可见。但“尚俗”,是与当时时代风气相关联,并易为民众理解。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即云:“(颜)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而“柳书法度甚备,便初学。”《钝吟书要》从普及书艺的观点来看,利于民用,便于初学,“俗”又何妨!
二是斥为“古法由此亡”。颜、柳既为变法者,自然必有增损;死守古法之日,才是书法真正被扼杀之时。晚唐释亚栖《论书》对此颇具卓识:“凡书通则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这段话对于抱有“死守古法”的书家或评论来说,可谓当头棒喝。
附录诗集选录:
1、《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年代:唐作者:柳公权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2、《阊门即事》
年代:唐作者:柳公权
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3、《题朱审寺壁山水画》
年代:唐作者:柳公权
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4、《应制为宫嫔咏》
年代:唐作者:柳公权
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