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人的故事(一):
史铁生的感人故事
我国现代文坛上,活跃着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他就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史铁生生于1951年,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史铁生没有放弃生活,他在母亲的照顾和关爱下,在好心人的鼓励下,充满了生活的勇气,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小说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有着很大的好处。
史铁生因为有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因此,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个性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史铁生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和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此处隐藏24737个字……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开启了序幕。他嗓音富有磁性,思路清晰,语言幽默,最关键的,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能够与别人分享,给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多年磨练当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忙尼克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数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有人问我,我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我要说是的。我对人生的三个真谛――价值、目标、宗旨都很清楚,我明白我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很快乐。无论怎样,满足于你所拥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鸡腿’,不要放弃,爱别人,每一天向前走一小步,你必须能够完成人生的目标。”
生命斗士尼克·胡哲于2012年2月12日与宫原佳苗(KanaeMiyahara)结为夫妇,他们的结合见证了上帝的信实和婚姻的完美,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迫不及待在尼克的脸书留言,为一对新人送上祝贺和感恩的字句,留言中也有用中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等语言。
天生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曾在澳洲、美国、加拿大、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南非、哥伦比亚、印度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他没有拥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认为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灵、来自信仰的力量比什么都更重要。他的演说激励了无数的生命,让听众们明白上帝创造我们每一个都有完美的旨意。而且即使我们的生命有诸多限制,但“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尼克在演说中曾表示盼望将来能找到一个神所为他预备的妻子,如今他的美梦实现了,对很多粉丝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是情人节前夕一份独特的礼物。当“无肢勇士”尼克喜得贵子的喜讯传开后,全球粉丝纷纷为他送上诚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