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论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4-28 16:32:45
【精】《论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

三天细细读完,结局泪目,所幸只是小说,正史无从考察,况且现实中人无绝对善恶,教养、经历、学习、环境造成人与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所以书中不论豪杰、先贤,还是酷吏、小人,其行为缘由作者都有铺陈,力求合乎逻辑贴近现实中的人之常情。而且从小人物见大时局,像史评却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说特点。光这些就已经是当下许多裹着营销包装蹭IP热却言之无物的流俗之作无法达到的高度。

作者曾写影评小酌为何中国拍不出好莱坞商业大片(看了不能再赞同,同时个人也认为大市场环境下作用因素还有其他),说文艺工作者肩负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写各种恶,又不能宣扬恶”,“写《人皮论语》写伤了,说以后再不写悲剧了,可一动笔,根本避不开各种人生难免的`悲剧。特别怕给人带去太多负面灰暗情绪。”生活之中无奈与悲剧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欢他所著小说的原因是,在绝望中常常能读出希望。即便阴谋密布恶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温暖,让人不忘初心,始终有坚信的力量。

一边读小说一边偶尔百度史料就会客观很多,对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场感到悲切,只是因为作者不愧专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词造句富有感染力,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

从《清》被圈粉,关注微博,粉丝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这些吧。感觉是个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专注读史著书又对现世 ……此处隐藏9417个字……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仅仅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这本书的历史价值。

《论语》中,多为孔子讲礼、仁、君子之言语,也有许多评价名人的话,但我觉得,我们读《论语》,应将重点放在孔子以老师口吻说的话上,这样,如同他穿越时间,在向我们讲课一样,让我们明白事理。并且,在这些话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数都是我们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处的,何不试试呢?

比如整本书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它分三句,我认为第一句其实是提倡不读死书,即学习知识、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动,最好时不时去实践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确实,我也试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运用刚学的简便运算,对着长长的收银条快速帮爸爸完成了核对,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要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彼此之间能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现在的人更加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并非恶意伤人心。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生气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这句活中,提到对“君子”(我认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点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精】《论语》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