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篇

更新时间:2023-04-24 22:16:2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一部电影《美丽心灵》: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天才与疯子的区分标准是社会制定的,正确与否,也只是公知的理解而已,真理不必然掌握在大众手中。天才之为天才,必有其对某一事物超乎常人的偏执与痴狂;疯子之为疯子,也只是其内心的深爱与痛苦不能得到理解。◢

作者高铭从精神病患者的眼中为我们展现世界的另一个样子,相信每个人都曾这样怀疑过: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么?那些无法解释的神鬼灵异超能事件全部只是迷信么?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已经得到终极答案了么?科学与迷信之间有确凿无疑的分界线么?"伪科学"之为伪科学是因为它的迷信还是因为它无法被科学所否定?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一定是错误的么?不要忘了,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已经统治地球1300年了。天才与疯子的评判标准,不是事实,而是人心。

本书50个案例大概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最常见的精神病,比如妄想症,精神分裂症,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某人的爱人去世以后,他却能一直认为爱人还活着,而且是平常饮食起居都在一起,还能和爱人对话等等,这种就是因为极 ……此处隐藏8339个字……扎和绝望,才能如雨水冲刷过后的明镜一样,真真切切地看清自己的人生!我也曾因被黑暗包围而深感无力、也曾在无人的角落哭泣、也曾被路上的碎石绊倒、也曾被前行路上的荆棘划得遍体鳞伤;可即便如此,当我在漆黑一片的世界中,只要看到一抹光亮,我就会从这前行的路上重新爬起来,哪怕这光再远,哪怕这光再微弱,哪怕这一抹光终将散去,哪怕这路上的荆棘会使我皮开肉绽、血流满地。我都会倾尽全力去追,去握,因为我知道这抹光就是我的初心,是我真正想要的,是我所渴求的。

书中的精神病人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映射那些在某些不被众人看好的领域苦苦坚持的人吗?为了常人眼中无意义的东西而疯疯癫癫一生,被人打上精神病人的烙印,囚禁于精神病院中。不是说我们要去学习精神病患者,而是说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要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存在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只有认真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灵魂。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时,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地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潘多拉盒子里最后一件礼物是希望,就算被质疑,就算被攻击,那又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苦或不安,因为人类本就如此,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我喜欢的是新鲜的世界,而不是习惯的世界。

人间一世,我不愿为了完成活着而活,我愿为了梦想而活。

“whereas I was blind,now I see”(从来我是瞎的,如今我看得见)《约翰福音》第九章第二十五节。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