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4-24 16:33:18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跟随,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充满爱的环境。近几日,我读了唐以琳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感慨良多。

如果概括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心惊胆战”。29位世界级名人,在世人眼里拥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或才情满溢,书写文化传奇,或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又或曾因改变过世界而声名赫赫。却不曾得知,他们每个人始终都生活在痛苦中,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幸福之路,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求,却终求之不得。

海明威因为父母的教育分歧,导致内心世界一直处于痛苦和焦虑中,直至自杀;卡夫卡因为父母的暴力所致终生恐惧,神经几乎崩溃;希特勒的家庭充满着暴力和虐待,使得他迷恋权威,极度自恋,又毫无同情心;陆小曼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父母的溺爱让她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最后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活得非常不体面;胡适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对于母亲特殊的情感,使得他得到了一个不情不愿、伤痕累累的婚姻;生长在男尊女卑家庭中的张幼仪,自幼学会隐忍,最终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张爱玲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结果卑微到尘埃里,受尽一生的磨难。一个个曾经弱小的孩子,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影响到成年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他们家境殷实,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该拥有一个阳 ……此处隐藏5861个字……的确,错不在于孩子,错在我们不懂得孩子。

“频频上网,与舅舅打21岁的外甥,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个更不正常呢?”

我们作为大人,已经完全失去了童心,已经完全不懂得孩子的世界,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是对的,孩子什么都不会或者什么都做不好。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够权威吗?曾经有一次,女儿在练毛笔字,我走过去说你要写得怎样怎样。她反问我一句:妈妈你确定你说的对吗?听女儿这么一说,我没自信了。

就像武志红老师讲的,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经乏善可陈。更有朱老师那句“一群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在努力地教学生怎样读书学习”,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父母或者家长不读书不学习,就只能在不知不觉的自私中,自以为是地努力下去。越努力,效果越差!

【3】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读完这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权利结构终端的受害者。因为我是一个精神最弱小的家庭成员。所以我庆幸,我没有精神分裂,我在学习中避免了自己走向不好的方向。尽管性格决定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客体关系模式不可改变,只要我们不断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就可以在伤痕上开出美丽的花儿。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即使童年受伤,也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4】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五岁之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在这一阶段患病,在以后相似的人生场景中再次爆发。

文中卢斌的例子触目惊心。仿佛把自己剥开来在放大镜下审视。一个人的周围的密切人员,特别是她小时候的看护人对他的影响,被层层剥开。

哀悼过去,与它做彻底的和解。

然后,清清楚楚走向新的美好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