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呼兰河传》有感1我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觉得乡村虽然比城市要破旧,但乡村却透着一股城市里没有的朴实。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小城风情的那部分。这部分萧红像绘画一样描写了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等风土人情,我觉得乡村很热闹。
现在的大都市都很繁华,有数不清的购物街、美食街,但没有呼兰河传的十字街的乡村气息;现在有许多剧院,但仍然没有野台子戏的朴实……
乡村就是这样,不华丽、不繁华,但是朴实、亲切。与大城市比起来,就好像一位小女孩,穿着朴实,但热情开放,充满活力,而另一位则珠光宝气,富裕、高傲、但冷漠。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清平乐 村居》。虽然《呼兰河传》不是作者想象的.,但这两篇文章却有一些相似点,它们都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清平乐 村居》的老夫妇、小儿子是多无忧无虑呀!就像我的阿太,住在农村,没有金钱的烦恼,没有压力,整天晒着太阳,嘴角泛着微笑。
乡村虽然落后,但他也有自己的美。
读《呼兰河传》有感2暑假里的我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一本《呼兰河传》深深吸引住了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三十一岁便离开了人世,而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就写下来这本巨著——《呼兰河传》。其实在我三年级学习《火烧云》时,就已经认识了她。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让我对呼兰河 ……此处隐藏9005个字……无冤无仇的婆婆和街坊送回了老家。呼兰河人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对小团圆媳妇做的事也没有害人的意思,他们只是按照他们认为的最合理的方式解决之前怎么办就怎么办,但这种残忍的善良却更令人发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天的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活着。吃人的封建思想已经渗透进民族意识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力量、多数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却因此遭遇悲哀。
这还是一条不断的河流,就如呼兰河人,一直都是顽强的,也极容易满足,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是没有阳光,也能够生存。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其中最顽强的莫过于磨倌冯歪嘴子,他在妻子难产死后,在鲁迅笔下的看客的目光中,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但我们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形容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春夏秋冬走一遭,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生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谁死了都有人哭,哭了一朝或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梦魇似的生活。因愚昧保守而自食恶果,也因此自得其乐。
呼兰河人就像呼兰河,傍河而生,因此有了河的韧性与坚韧,也有了河的亘古与长久。萧红的文字也像呼兰河,稚拙而富有灵气。
我们以真心换真心,借此穿越时光的阻隔,跨越审美心理的障碍,看见过去的本真,时间的永动,空间的永存,就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