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雷雨教学反思1《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鉴于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剧本),我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作了相关介绍,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识。阅读剧本,主要是品味个性化和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这节课的课型设计为“引导式活动课”,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因为在课堂上,要想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立目标,否则,头绪太多,目标分散,效果难以突出。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开展辩论、排演话剧,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感悟能力。
应该说,本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先的教学设想,设计的各种活动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课后,通过语文教研组的议课评析和自我反思,我发现在本课的教学中确实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
1、教学节奏偏慢,过程不够紧凑,教学内容可 ……此处隐藏11990个字……入,揭示课题。
2、自学课文,初读感知。
3、汇报交流,细读感悟。
4、总结提升。
5、拓展练习。
通过本次试讲,我觉得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环节比较紧凑,有效地抓住了教学目标,通过动作与朗读、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但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1、在品读“雷雨前”的景象这个环节时,对学生整体性关注不够,特别是在通过动作理解“乱摆”一词,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2、在品味“雷雨中”的景象这个环节中,想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雷雨是由大到小的变化的,但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哗哗哗、渐渐地、渐渐地”感受变化,就更好了。
3、在赏读雨后景象时,让学生说说雨后看到的景象,但陈述略过简单,对重点词语“挂”“坐”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在赏读雨后景物时,没有有效的和雷雨前的景物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比如雷雨前“乌云密布”,雷雨后“天亮起来了”;雨前蝉一声也不叫,雨后蝉叫了;雨前蜘蛛逃走,雨后蜘蛛又坐在网上,无比的愉悦与悠闲。(雨前及雨后的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你还了解哪些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等问题,不但能更好地激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白:生活即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就得留心观察生活。)
4、在总结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自己的收获:
1、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形式多样化,强调在朗读中感悟。
3、比较句子帮助理解。
4、板书助背诵。